以新型网络办学,致敬中华历史名校!

校史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位于武汉市(今湖北中医学院校址),是中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它将中国古代兴办私学的教育传统和近代日本、欧美大学体制相结合,开创出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
私立中华大学创始者为陈宣凯、陈时父子。陈时是陈宣凯的第三子。1907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先后在日本庆应大学、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宏文学院学习。获庆应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11年春,陈时留学归国。次年5月,他利用其父陈宣凯、伯父陈朴生捐资,计田地200石,官票数千串,家藏书籍3000余部,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周福阶先生故居,学校开始名为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由陈宣恺先生任校长,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同年八月开始招生,该校男生部开办大学预科。专门部(政治经济、法律两科别及英文专修科);女生部开办师范、职业两专修科,并开办中学部、小学部。由于这所学校办在辛亥革命首义之区,又是全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因此,在全国影响颇大。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学生慕名而来,远如吉林、云南、四川等地都有学生来投考,山东、山西、福建、河南各省都督,江西、广东、广西各省教育司,吉林、黑龙江各省提学使及各县知事,函电保送学生来上学。
1913年4月,呈请教育部改办大学,并由黎元洪电告国务院,证明办学成绩优良。同时扩大校舍,并将江汉大学、中华法政学校学生,全部转到中华大学。1914年,教育部派虞铭新、程良楷二员来校视察,认为中华大学学生程度优良,为湘鄂所仅见,即由教育部备案,并将女子部改为中华女学校,专修科毕业后停办。 1915年3月,教育部正式认可该校为大学,并以倡办人陈宣恺为学校正式代表人。同年7月,法政别科、大学预科第一次次毕业。9月,开办文科大学本科、中国哲学门。1916年开办法科大学本科、经济学门、经司法部认可。1917年,开办商科大学本科、交通学门。1917年6月,教育部首次举行留学生考试,中华大学大预一、二班毕业生前往报考,初试合格者十几人,当时全国初试合格者有一百数十名,都在教育部(国会街)大讲厅参加笔试五天,全国统一发榜,共取几十名,中华大学学生占了五名,全国第二名是中华大学预科一班学生夏维海。中华大学这样优异的成绩,被誉为长江各省私立大学之冠。
1917年11月,陈宣恺先生去世,由其子陈时继任中华大学代表人兼校长。陈时继任校长后,为学校制立了“成德、达材、独立、进取”的校训。博采各家之长,广招四方贤士。五四运动前后,中华大学不仅聘请了黄侃、刘博平等著名学者和施洋、恽代英、黄负生等进步教师到校任教,同时还聘请了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杜威、何尔康、泰戈尔等一批中外思想家、学者到校讲学,在武汉兴起了讲学风。在军阀统治、封建思想禁锢的武汉,中华大学因其思想活跃、学术风气自由而吸引不少优秀青年,成为武昌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湖北地区五四运动的最早响应者。
1918年5月,中华大学校友总会成立。9月创办《中华周刊》,扩充校图书馆。10月开办平民夜校。1919年4月,中华大学留日旅京校友分会成立。1920年2月中华大学组织校董会,5月陈时校长赴南洋群岛考察教育,募集捐款并聘请海外校董。
1920年6月陈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世界教育会议,参观了旧金山、纽约、华盛顿、芝加哥等地著名大学,在这次大会上,陈时当选为世界教育会议委员。该校已是近代中国著名私立大学之一,其办学规模和学术水平在华中私立大学中堪称独一无二。
1921年3月,中华大学调整学校组织系统,在校长下设立教务总务两处,由林立任教务处长,李式金任总务长,4月校董事会正式成立。1922年3月中华大学成立童子军,5月举行建校十周年纪念大会,7月创办暑期学校,聘请海内学者二十余人,听讲者达三千余人,8月试行新学制。
1922年,新学制正式颁布后,中华大学采用新学制,开办中国文学、教育学、法律学、经济学、数理学等系。虽校舍简陋,但办学质量较高。
1926年9月,北伐军会师武汉,武汉国民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将国立武昌大学、商科大学及省立文科大学、法科大学、医科大学、中华大学大学部及专门部合并改组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冬,中山大学停办。
1928年1月,中华大学武汉校友发起复校运动,呈请湘鄂临时时政务委员会批准,2月接收校址,3月13日开学,5月中华大学新校董会成立,正校长为黄建中,副校长为陈时。(黄后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由陈时代理校长。
1938年日寇猖獗,中华大学奉令疏散,先西迁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汉沦陷后,又迁重庆市南岸米市街。1939年在渝租借基地,筹建临时校舍。抗战期间,陈时校长邀请郭沫若、邹韬奋、邓朴民、杨杰、陶行知、冯玉祥、邵力子、范长江、李公朴等有影响的进步学者、名流到中华大学演讲,使中华大学成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一个民主讲坛”。
1940年至1943年惨淡维持,先后完成临时校舍三部,校务免于中断。1945年8月抗战胜利,陈时校长改任常务董事长,王震寰先生继任校长。
1946年春季,全体师生工友由渝复员迁回武昌旧址,仍在原校舍复课。1949年5月,武汉解放,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50年,中华大学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直接领导。1951年中华大学分别受湖北省水利局、省人民银行、省人民政府财委会、省交通厅、省工业厅委托代办了水利、银行、会计、土木、化工五个专修科。
在漫长的岁里,中华大学培养学生数以万计,对充盈国力,加惠士林起一定作用。中国共产党著名政治活动家、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的恽代英,长征中红四方面军负责人之一的陈昌浩,原厦门大学校长《资本论》翻译者王亚南,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张光年,以及为革命牺牲的施洋、林育南等烈士,他们都吮吸过中华大学文化的乳汁。另外,去到台湾的严家淦、李焕、沈昌焕、余家菊、陈启天、刘文岛等,他们或在中华大学教过书,或在中华大学读过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中华大学原有的系科专业分别调入武汉大学和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中华大学办学历时40年,不仅因中国第一所私立综合大学而显耀,而在与今天的武汉大学、华中师大有着密切的学脉关系,其原有师资、校产和系科曾发挥作用。

【历史沿革】
* 1912年,湖北黄陂县陈宣恺和陈朴生先后捐田二百石,白银三千两,官票五千串,家藏书籍三千余部,同时还争得友人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一番努力,筹建了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由陈宣恺先生任校长。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同年八月开始招生。
* 1914年1月,江汉大学停办,其中150人转入中华学校。
* 1915年3月,教育部正式认可该校为大学,并以倡办人陈宣恺为学校正式代表人。
* 1916年1月,司法部正式认可开办专门部司法科。
* 1917年11月,陈宣恺去世,由其子陈时继任中华大学代表人兼校长,定校训为“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 1920年2月,中华大学组织校董会。
* 1921年3月,中华大学调整学校组织系统,在校长下设立教务、总务两处,由林立任教务长,李式金任总务长。4月校董事会正式成立。
* 1926年4月,校舍被军阀刘玉春毁损,学校停办。
* 1926年冬,武汉国民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将国立武昌大学等高校与中华大学大学部及专门部合并改组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7年冬,中山大学停办。
* 1928年1月,中华大学武汉校友发起复校运动,呈请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批准,2月接收校址,3月13日开学。12月,令准学校立案。
*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大学奉令疏散,先西迁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汉沦陷后,又迁到重庆市南崖米市街。
* 1939年,学校在渝租借基地,筹建临时校舍。
* 1946年春,学校复员迁回武昌旧址。
* 1950年,中华大学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直接领导。
* 1951年,中华大学分别受湖北省水利局、省人民银行、省人民政府财委会、省交通厅、省工业厅委托代办了水利、银行、会计、土木化工等五个专修科。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并成立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华中师范大学)。
* 1953年,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关系科合并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他科系并入武汉大学。
【院系设置】
* 1912年,男生部开办大学预科、专门部(政治经济、法律两别科及英文专修科);女生部开办师范、职业两专修科,并开办中学部、小学部。
* 1915年9月,开设文科大学本科、中国哲学门。
* 1916年,开设法科大学本科、经济学门。
* 1917年,开办商科大学本科、交通学门。
* 1923年8月,学校试行新学制,扩充学系,开办中国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律学、数理学等系,同时开办高中。并开办研究科,招收特别选习生。
* 1928年复校,7月,遵照大学组织法改组,成立文、理、商3个学院,分为11系和2个专修科。
* 1930年,开办市政、师范两专科。
* 1949年4月,学校设有3学院8系1专修科。即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系、化学系;商学院设经济学系、工商管理学系、国际贸易系、会计专修科。在校学生696人(其中本科632人、专科64人),教职工271人。
【历任校长】
* 校长 陈宣恺 1912年-1917年11月
* 校长 陈时 1917年11月-1945年8月(后改任常务董事长)
* 校长 王震寰 1945年8月-1948年
* 代校长 严士佳 1948年-1949年2月
* 校长 严士佳 1949年2月-1952年
【著名校友】
教师
* 钱亦石、太虚大师、张子柱
学生
* 王亚南,1927年毕业于教育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原厦门大学校长
* 恽代英、黄负生、徐家麟、刘子通、林育南、萧鸿举、谢定远、唐际盛、曹学楷、陈学渭
更多:百科
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是哪所大学,由谁创立?
裴高才 | 黄陂区黎黄陂研究会
导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月13日,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武昌中华大学的校庆日,2021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10华诞,2022年则是纪念中华大学创立11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深切怀念从湖北黄陂家乡走出的、我国私立大学的开拓者陈宣恺、陈时两位杏坛巨匠。

收入陈时业绩的裴高才著《辛亥丰碑·首义精魂》书影(右下角为陈时)
陈宣恺(1847-1917年),号再平,晚清举人,官至蕲州学官(相当于今天分管文教的副县长)、湖北参议会议员等;陈时(1891-1953年),字叔澄,1907年留学日本,经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学成归国后,敢为人先,投身震惊中外的武昌首义,见证了十八星旗在武昌城头冉冉升起。军政府成立后,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财政秘书。

陈宣恺为校刊《光华学报》题名
民国成立后,陈时除担任中华大学法人代表、校长、董事长外,还曾在湖北选区高票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因故未任)。自1923年起,历任世界教育联合会委员(第一届)、湖北教育会理事长(任职23年)、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连任四届)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包括湖北省土改委员会委员在内的多项社会职务。1950年8月,中华大学开始改公立,现由华中师范大学衣钵相传。

裴高才独家收藏之陈时肖像
民国南北统一后,陈时功成身退,以教育兴国为己任,会同其父陈宣恺昆仲慷慨捐资,慷慨捐田200石(约1200亩)、武湖湖域产业、白银3000两、官票5000串与家藏书籍3000余部等,于1912年5月13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中华学校;校内有大学、中学与小学,实行“一条龙”教育。

中华大学校门
开办之初,中华大学的男生部开办有大学预科、专门部(政治经济、法律两别科及英文专修科);女生部开办师范(简易师范)、职业两专修科;另设中学部与小学部。创下了大学男女同校之最,开中国民间创办大学新风。而且陈时毕生历尽千辛万苦,办学时间之长,在海内外影响之大,为中国教育史所罕见。

裴高才著《陈时:中国私立大学开山》正在台北《传记文学》连载
民国年间,中华大学作为中国私立高校的领跑者,是中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将中国古代兴办私学的教育传统和近代日本、欧美大学体制相结合,开创出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自此以后,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相继出现了一批依靠社会力量兴办的颇有影响的私立大学,形成了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教会大学三足鼎立的态势。

陈时签章的中华大学高中部毕业证书
与此同时,中华大学作为湖北地区第一所在教育部注册的大学,也促进了湖北地区高校的发展,自1920年代起呈现出国立、私立与教会大学齐头并进的局面,高校数量与办学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1923年9月,由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始改制的武昌师范大学(今武汉大学)系国立大学,由政府拨款;1924年11月,美国圣公会将武昌文华大学(19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与长沙中国雅礼大学合并为华中大学,有洋人扶持;惟有中华大学是私立,全靠陈家毁产创立、治校,成为三类大学中的佼佼者。

中华大学同学录中的政治家恽代英、教育家余家菊等
在中华大学二十周年校庆日庆典上,陈时回顾办学的艰难历程如是说:
“国立武汉大学是用国家的钱替国家培养人才,华中大学(教会大学)是用美国教会的钱替美国培养人才,惟有中华大学是中国社会的钱为中国社会培养人才。”
(鸣谢韩晓东、刘文华、韩西芹诸君)